一毛不拔,拼音是yī máo bù bá,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来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。许多朋友不知道一毛不拔的故事,下面和小编一起来听听吧。
中文名:一毛不拔
拼音:yī máo bù bá
外文名:unwilling to give up even a hair
释义:一根汗毛也不肯拔。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。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。
近义词:斤斤计较、锱铢必较、爱财如命
反义词:一掷千金、挥金如土
词性:贬义词
出处:《孟子·尽心上》
1、若要他这个一毛不拔的人来请客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
2、这个人一毛不拔,一点也不大方。
3、他虽然很富有,但却一毛不拔,从不参加公益活动。
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,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学说主张,以期能对治理国政有所帮助。而战国时候,杨朱的贵己学说和墨子的兼爱学说恰巧形成强烈的对比。
在《孟子》书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两人思想的差别。孟子说:杨子主张为我,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打算,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样微小的东西而对天下有利,也不肯做。然而墨子的兼爱主张,却是一种平等之爱,纵使是磨秃了头顶,走破了脚后跟,只要是有利于天下的事,他便会奋不顾身的去做。
后来一毛不拔这句成语,就从原文中的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演变而出,比喻自私自利,不肯贡献出些微的力量。今亦用于形容人非常吝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