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折不挠,汉语成语,拼音:bǎi zhé bù náo,常用来形容意志坚强。百折不挠的意思很多同学可能都知道,下面来听听百折不挠的成语故事吧。
中文名:百折不挠
拼音:bǎi zhé bù náo
英文:keep on fighting in spite of all setbacks
释义:折:挫折;挠:弯曲。比喻意志坚强,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,毫不动摇退缩。
近义词:百折不回、不屈不挠、坚韧不拔
反义词:知难而退、一蹶不振、半途而废
词性:褒义词
出处:汉·蔡邕《太尉乔玄碑》:“其性庄,疾华尚朴,有百折不挠,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。”
1、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,我们才能够取得成功。
2、虽然屡遇挫折,但他百折不挠,坚持到底,最后终于成功。
3、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苦练了五年,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,站在了世界最高处。
东汉的桥玄是一位性情刚正,嫉恶如仇的人。他曾揭发陈国相羊昌的恶行,将贪赃枉法的部属上邽令皇甫祯处死,并上书灵帝弹劾太中大夫盖升搜刮民财的罪行。
有一次他的小儿子被一群强盗绑架,藉此勒索。守备阳球得到消息立刻派出官兵救援,虽然他们将强盗团团围住,但是因为害怕强盗伤害桥玄的儿子,不敢有进一步的行动。桥玄知道了,非常生气地说:强盗目无法纪,怎么可以为了我的儿子而纵放呢?于是催促官兵赶快动手。后来强盗被逮捕了,但他的小儿子也被强盗杀害。
由于桥玄敢于挺身与恶势力对抗,极受当时的人敬重,后来蔡邕为他写碑,称赞他有百折不挠、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。
这里的百折不挠,演变成一句成语,用来比喻人的意志刚强,即使受到许多挫折,仍不屈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