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下之盟,汉语成语,读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,指在敌军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盟约。许多同学可能没有听过城下之盟的成语典故吧,下面和小编一起来认识下这个成语吧。
中文名:城下之盟
拼 音:chéng xià zhī méng
英 语:a treaty signed under coercion
释 义:盟:盟约;和约。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。
近义词:不由自主、身不由己
反义词:自食其力、自强自力
出 处: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桓公十二年》:“大败之,为城下之盟而还。”
1、落后就要挨打,城下之盟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。
2、看这等情况谁敢不答应?这跟城下之盟有何区别。
3、由于情势危急,他不得不订下这个城下之盟。
据《左传·桓公十二年》记载,公元前700年,楚国攻打绞国(今湖北省郧县西北),大军压境,把绞国都城的南门围得水泄不通。绞国兵士坚守城邑,闭门不出。楚军几次攻城,都被雨点般的箭矢击退。
眼见久攻不下,楚国只好把军队拉到南门附近驻扎下来。对此,楚武王召集部将商议对策。楚国有一名大将,名叫屈瑕,他听闻这种情况,细细思索一番便对楚武王说:“绞国弱小,处理事情轻率而缺乏计谋,何不利用他们的弱点,如此这般,不就可以攻克了吗?”接着,他向楚王献了一条计策。楚武王听了,同意按他的计策行事。
第二天,楚国派几十个士兵装扮成樵夫,来到绞国的周围打柴伐木。他们砍的砍,挑的挑,忙个不停。绞国的士兵看了樵夫们一副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样子,怒不可遏,又见他们无楚军保护,绞国将领便命令士兵出城捕捉。一会儿,不用花费多少气力就抓回了三十个楚民,绞国的将领和士兵个个笑逐颜开,得意洋洋。
过了一天,又有一群楚国士兵改扮的樵夫来打柴,绞兵不等命令,就纷纷争先恐后出城,去捕捉楚民。这时,埋伏在北门外的楚兵,一齐冲杀出来,绞国军队溃不成军,很快被打垮了。
绞军惨遭失败,眼看就要城破国亡。在这种情况下,绞国被迫在城下签订了屈辱的和约。